查看原文
其他

廌会笔谈 | 如何深化超大城市韧性安全的智能技术治理?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2024-08-30


开栏语


伫立在五千年苍霞沐浴的神州大地,聆听新时代新征程的号角声声,望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时代大潮澎湃向前……“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的信念激荡在我们的心中。如何以理论之思回答“四个之问”?西南政法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现代法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学报》期刊微信公众号特联合开设“廌会笔谈”栏目,希冀汇聚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法治前沿问题,开展述学立论、方案探讨、观点争鸣、学术探索,在助力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篇章中,“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主持人


林维 教授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国家级人才称号项目入选者

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主持人语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提升超大城市的韧性安全水平,离不开智能技术的充分赋能。近年来,西南政法大学聚焦超大城市公共安全的智能技术治理,多学科联合攻关,在智能禁毒、智能反诈、特殊人群智能管控等领域组建了一支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期廌会笔谈,我们邀请了学校刑事侦查学院四位相关学者,围绕“如何深化超大城市韧性安全的智能技术治理”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以期引发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强化韧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 

 数智监测预警 


梁坤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省部级人才称号项目入选者



韧性城市强调城市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打造韧性城市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大力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韧性建设水平。由于超大型城市在公共安全方面所存在的风险隐患较之其他城市更加复杂,这就迫切需要在这类城市的韧性建设过程中,深度推进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重庆市考察时指出,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首要的是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预案、精准管控、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各类事态,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这为超大型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效提升韧性安全建设水平提供了明确的指针,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理解:

其一,通过做好预案和精准管控,尽可能减轻超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从而避免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其二,通过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切实减轻超大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并促进城市机能迅速恢复;其三通过经验总结和全面复盘,有效弥补超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漏洞,并为做好预案和精准管控提供明确依据。

整体来看,以上三个层面环环相扣,共同构成超大城市韧性安全建设过程中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升的有机要素。然而,三个层面居于核心的应定位于第一层次,也即需要优先强调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预案准备和精准管控。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总体要求是完全契合的,也即必须强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而不宜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超大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的被动应对。

为了有效开展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预案准备和精准管控,就特别需要在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发展背景下大力提升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强化韧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数智监测和预警,以有效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机率。具体而言,需重点部署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既有公共安全风险和事件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并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前瞻性排查,为基于数智技术的监测预警的开展提供基础。二是充分应用数智技术,对公共安全风险进行精确分析和运算,明确城市治理重点领域、区域、行业的风险识别和分类分级,为监测预警的工作部署提供操作指引或运行方案。三是强化基于数智技术的深度学习算法应用,更为清晰地把握公共安全风险和事件的预期发展和规律性认识,促进数智监测预警工作的优化,将韧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智慧毒情管控体系

 助力超大城市安全跃升 


黄锐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副院长

司法鉴定中心负责人

科技法学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省部级人才称号项目入选者



超大城市具有生产要素高集聚性、高流动性、高异质性等特有属性。新毒情形势下,毒品供应和流通数量“双降”直接导致部分吸毒人员寻求麻精药品和非列管物质进行替代。毒品及其替代物更迭速度快、隐蔽性强、危害性大,严重威胁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通过科学技术与决策部署,构建智慧毒情管控体系,是提升超大城市韧性安全的重要路径。

一、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精准掌控毒情形势

在超大城市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中,毒品滥用问题犹如暗流涌动,其影响范围广且难以直观监测,需要搭建毒品滥用智能化动态感知、监测、预警多元系统,多渠道捕捉涉毒活动动态,抓取涉毒活动信息,分析处理涉毒数据,实现对涉毒活动的分级预警。在监测层面,利用先进传感技术监测城市污水中的微量毒品残留、通过监控能源消耗揭示用电异常活动与潜在毒品制贩场所间的关联,宏观评估滥用状况及趋势。在信息识别层面,借助网络监测手段实时抓取和分析依托互联网进行毒品交易的信息,有效阻断涉毒信息在虚拟空间的流通渠道。在风险预警层面,运用先进算法对毒品替代物进行毒理预测与成瘾性风险评价,并依托毒情监控预警模型,主动抓取异常行为或风险事件,提前预警滥用趋势与风险点,实现对毒品犯罪的全链条监管。

二、平急结合与分级管控:灵活应对毒情变化

传统毒品监管模式多依赖事后报告和被动响应,难以适应超大城市多变量耦合突发的毒情形势,可依托毒品监管智能化多元系统,完善毒情风险防控平急结合转换机制,构建指挥高效、处置精准、保障有力的协作体系。这一机制应集网络作战、人力调配、基础保障等为一体,在毒情风险识别的前提下,制定评估标准,确定风险等级及管控策略。低风险区可侧重毒品预防教育,增强公众防范意识;中风险区应密切关注涉毒重点人群,加强毒情监控和涉毒情报收集力度,做好涉毒人群戒毒、帮扶工作;高风险区则应联合多部门开展清查行动,加强边境和交通要道的检查。

三、智慧联动与综合治理:全面打造毒情管控新生态

在超大城市毒品问题治理过程中,单点技术突破远远不够,需构建智慧联动与综合治理体系,打造政府主导、科技支撑、法治保障、社会参与的毒情管控新生态。一是要强化政策支持,将禁毒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整合多部门资源,形成流畅的跨部门协作体系;二是可以依托数智技术,分析预测毒情趋势,提高涉毒情报分析的精确度,提高毒情防控效能;三是要彰显法治权威,提高对新型毒品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能力,从根本上压缩毒品犯罪空间;此外,也要借助新媒体,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公众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形成社会共治、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打造更加安全、有韧性的城市环境,保障社会长治久安。



 高度重视超大城市精神障碍者的智能 

 风险预警与精细服务 


向静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副教授

特殊人群心理与智能管理服务研究中心主任

法医学教研室主任



据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精神障碍者已超2亿人,其中严重精神障碍者(下称“重精患者”)在10年前已超1600万人,当前实际在册管理的重精患者仅660万。重精患者常基于不明或怪异的动机暴力袭击他人,具侵害行为目标随意、突发性、重复性等特点,管控难度大,近年来震惊世人的“上海浦东杀人案”“重庆观音桥砍杀案”“K435列车杀人案”均为精神障碍者所为,在具有高集聚性、高流动性、高异质性、高开放性等特有属性的超大城市中成为社会治安的高风险因素。当前大部分超大城市以卫生健康委牵头管理服务,主要关注精神障碍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工作,但我国精神卫生人力资源匮乏,在其犯罪预防领域中存在管理数字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智能分析与暴力行为预警体系、多管控部门间信息交互协同困难等问题。为提高基层整体智治水平,需高度重视超大城市精神障碍者风险预警与精细管理服务。

一、对重精患者的管理服务需提升至保障社会安全的战略高度

在超大城市重精患者存在巨大安全风险的背景下,这一战略应推动建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思想,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社会安全为保障、大信息导向为基础的重精患者智能精细管控体系,创新智能化筛查、管理手段,发展相关领域应用技术开发、专用设备研制、技术标准制定,全面提升特殊人群智能管理服务体系的现代治理格局。

二、打破“认知论局限”,发挥侦查学的犯罪预防功能建立重精患者暴力风险预警体系 

精神卫生领域对“精神障碍者犯罪预防”存在多方面认知局限,如涉案知识局限、治疗范式单一、预防策略不足等。侦查学研究犯罪行为的预防、侦查、打击和犯罪情报等方面,其犯罪预防功能包含对潜在犯罪行为识别和干预,对预防重精患者暴力危害行为具重要意义。需结合有侦查学背景的法医精神病学与犯罪心理学专家,展开深入调研并进行研发指导,通过对精神障碍者行为特征、模式和动机进行分析研究,识别其可能产生暴力行为的预警信号,构建精神障碍者肇事肇祸大数据库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潜在暴力行为的及时分级预警和精准干预,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三、整合多模态数据提升风险预警与精细服务效能

通过“案发相关预警因子识别模型”“多维精神异常筛查判断模块”“聚类AI+心理技术”“多维信息智能整合分析模块”,结合卫健医疗数据、公安的行踪、图像、警情数据、政法综治数据等多模态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等技术手段,生成患者个性化病历、危险行为预警、家属监管指导信息等,精细化服务同时可为司法精神病鉴定提供重要依据,为超大城市重精患者智能管理服务引入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方法。



 数智赋能超大城市

 智能反诈体系 


谢玲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副教授

新型犯罪治理教研室主任

全国新型犯罪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研究员

全国三八红旗手



当前,网络技术应用与服务全方位、高密度、常态化深入社会各领域,互联网社群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打破了熟人社会的传统格局。面对网络匿名社交与超大城市人口治理规模的叠加态,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面临对象最大增量与反诈效果精准提质对举嵌入的治理难题。对此,应在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的新格局下,以技术赋能、重塑公共安全治理的流程、方式和形态,全面提升打击新型犯罪的效率、效能和效果。

一、资源下沉与要素嵌入——全面打击黑灰产业犯罪

黑灰产业是滋生各种新型犯罪的“万恶之源”。它为电诈犯罪提供黑产资源、黑产工具、推广引流和赃款变现。与电诈窝点盘踞境外不同,黑灰产业落于境内,藏身于区隔交织的行业管理盲区,在无边界的互联网中开辟出一个个为上游犯罪提供服务的支撑节点。过去,条块分割、行政壁垒、以邻为壑等传统管理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黑灰产地发现和打击。在数字化城市建设框架下,围绕黑灰产行为的数字建模,将有利于犯罪线索的规模化发现和批量产出,有助于发现主要是哪些团队在支持电诈活动,及时切断犯罪上中下游黑灰产业,防止形成电诈犯罪闭环。

二、存量预警到增量预警——深度激活智能预警模式

电信网络诈骗预警是公安机关向潜在被害人发出警示、通报危险情况的警情信息处置活动。有效的预警提示能够及时切断诈骗信息输入,防止被害人受骗。理论上,每日预警量至少要超过发案量才能保证对全市的电诈警情案件处于一种“可控”状态。预警量上不去,警情下不来。如果全市预警量大幅攀升,电诈的警情和发案量会呈现下降趋势。然而,超大城市的体量规模可能会对全市三级综合预警体系产生紧张压力。在扩展预警源、上调每日预警量的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上线AI智能机器人预警替代人工预警,将极大提高预警信息的触达率,为人民群众筑牢反诈安全防线。

三、线上调查到链上取证——构建虚拟货币追踪平台

当前,虚拟货币链上洗钱成为超大城市犯罪治理难题。由于虚拟货币交易被禁止,银行实施反洗钱监测缺乏依据,加之虚拟货币交易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点,导致诈骗团伙组织境内人员使用赃款购买虚拟货币并变现的洗钱犯罪呈现上升趋势。撬动社会资源与链上平台资源,构建警企银一体化的虚拟货币追踪平台,加强银行、侦查机关与中心化交易所调证数据的交互,将有助于破解虚拟货币资金信息碎片化困境,最大限度地帮助被骗群众追赃挽损。



推荐阅读


1.西南政法大学召开思政课建设推进会


2.林维校长到蓉与四川省国资委、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签署协议并开展访企拓岗

素材来源:刑事侦查学院

编辑:辛鑫

执编:冉茂益

素材审核:周尚君 梁坤

责编:安鑫 杨倩

审核:陈青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南政法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